♦♦♦♦♦序言♦♦♦♦♦
2008年,陈汉森同志出版了《陈汉森歌曲集》;今年秋初又告诉我,他新创作的歌曲将再结集出版《情满海峡月——陈汉森歌曲选》。才不到二年时间又出版他的选集了,而且他却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若没有一颗赤诚的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艺术的心,就不会有如此的成果和这样地生活着。这又使我想起当今浮躁的社会风气下,物欲横流的文艺界,尤其音乐界中一些人,把音乐作为沽名钓誉的工具,利用职权花钱买来歌曲获奖,有的利用歌曲赚钱,有的用钱买版面发表歌曲,有的拉关系用钱把歌曲塞进"春晚"成为所谓的作曲家等等,非法取得了名与利。相比之下,像陈汉森同志这样退休在家,内心仍充满着对音乐艺术的钟情,仍笔耕不停,为的是使自己所学的作曲技巧化为不停地创作,贡献给社会,甚至默默地自费出版,赠送给社会,这是很值得人们敬重的。我认为凡是能耐得清贫甘于寂寞地进行埋头创作的人,定会取得成果的,也定会得到社会的回报的。那种热衷于名利的人,其作品虽获了"奖",但其实质是"人还未死,作品生命已亡了"。如今有多少获奖的作品已经都是如此的下场了,难道还少见吗?
陈汉森同志说:"音乐像是一团由作曲家去点燃的旋律的火焰,我要活到老,学到老,永不停步。用优美抒情的歌曲,放声歌唱大千世界,用艺术点亮生命,用真情温暖人心!"这就是他不断创作的原动力,尤其已是老年的人了,还不断努力地走自己的路,这与名利场中的某些所谓音乐人相比,更显得他是一个高尚品格的人!
陈汉森同志在晚年仍创作不止,仍在努力地攀登进取,这与他从学生时代就立下志愿有关系的。记得1957年秋天,我从山东调回福建师范学院(今师大)任教时,正值他将毕业之际。当时他的创作水平已是班上突出的一位,但并不张扬自己。见到老师总是微笑着,轻声细语地求教着,一种敬业的精神已显现出来了。毕业后到泉州师范学校任教,我常听从泉州来的学生谈到他不但努力工作,还默默地埋头创作歌曲的情况。1974年"文革"期间,全国只剩下《战地新歌》一个刊登革命歌曲的刊物了,但这个刊物无形是检阅全国各省市文化部门工作"成果"的一个"检阅"园地,因为这个刊物中发表的歌曲,皆是由各省市文化部门选送的。此时福建还没有一首歌曲在这个刊物上刊登过。省宣传部与省文化厅就派专人专事抓这项工作。我当时被邀请去为这一活动修改作品以及为被选上的歌曲配写伴奏,以备录音选送。此时陈汉森一首《织渔网》歌中的一句"梭儿飞呀飞呀"旋律节奏处理极新颖,富有创造性,是全曲的"点睛"之处,使全曲更显得十分动听而感人,给我印象深刻。我对他说,再好好修饰提高,定会成为不同于其它题材的一首好歌。结果这首儿歌与另一首歌曲就被选入当年的《战地新歌》,突破了福建在这刊物上的零点。一首歌曲的写作成功,是靠长年累月下苦功,才在一时集中的体现出来,并不是靠运气,更不是靠人为的非音乐活动的操作所能获得的。俗言:"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十年磨一剑"即是此道理了。从世界音乐发展历史上也证明此艺术创作的规律。从事音乐创作的人,一切的一切,最终是落实在作品上,一切由作品自身去"说话";是珍珠不怕埋在土里,一旦出土,它仍是熠熠生辉的一颗珍珠!从事创作的人,应有此精神。我想陈汉森同志至今仍是这样走自己的路的。
陈汉森的《情满海峡月——陈汉森歌曲选》将出版了,这是一本用他自己的心血写出的歌曲选,其中题材正如他自己所说:"熟悉儿童生活,热爱儿童,歌唱儿童,我始终怀着一颗炽热的童心,用优美动听的儿童歌曲,激励孩子们前进。放声歌唱亲爱的祖国,讴歌伟大民族,赞美美丽的家乡(包括海峡之情)……"。我相信这些歌曲有其真情所在,就会被人们所喜爱。这篇拙文通过读了陈汉森同志的《情满海峡月》曲稿后,有感而写,且作不是"序"的序吧。
郭祖荣
2010年12月28日
郭祖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其交响乐创作成就载入《中国音乐史》。
让生命总在歌唱
(自序)
"一生教书,满园桃李,七个音符,曲曲新歌。"这是1992年春,泉州音乐家协会主办的"陈汉森作品音乐会",学子莅临音乐会送来的墨宝,浓浓的师生情,充满对老师的赞誉和期盼。1997年秋,我从泉州师范学院音乐系退休,当时主要精力用在弹奏钢琴、教授琴童,也创作一些以少年儿童歌曲为主的声乐作品。
孔子云,人到晚年,"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老年人,心态要走向平和,思考人生,不为金钱、烦恼所累。于是,我发挥专长,集中精力进行歌曲创作,为家乡人民写歌,为青少年儿童写歌,退而不休,为时代鼓而呼,把几十年教学生涯中利用业余时间谱写各种题材和形式的歌曲,梳理结集出版了第一本《陈汉森歌曲集》。
退休后,我应如何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亲身体验、有感而发?要如何扎根民族民间音乐沃土,学习、借鉴中外优秀名歌的创作经验,磨炼作曲技巧,力求写出有活力、有色彩的音乐。我的创作宗旨是:"重视音乐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用简明有效的作曲技法写出鲜活的旋律和结构严谨的歌曲,谱写民族民间音乐色彩浓厚、雅俗共赏、优美动听的歌曲。探索歌曲创作的时代感、民族精神、浓郁的民族风格,让人们更热爱生活、感悟生活的真善美。"在《情满海峡月——陈汉森歌曲选》出版之际,谈谈自己写作的体会,也是自我回顾和鞭策。
牢记使命、亲身体验、用心歌唱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奏响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旋律,这是时代和人民对我的召唤。
创作《清明上河》(女声独唱)。参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北宋张择端杰作《清明上河图》令我万分震撼和激动。该作品描写北宋都城世俗生活和节日景象,广阔而详尽地展示当时市井人物的生活动态,用声、光、画、几百米长卷再现了北宋的写实生活。亲身的体验,让我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通过学习绘画相关资料,结合歌词提供的内涵、形象、意境,研究河南豫剧和民歌的主要特点,有的放矢地选择并融会贯通,创作了《清明上河》。该作参加2010年文化部"相约上海"声乐作品征集活动荣获银奖。歌曲基调优雅、抒情、柔中有刚、古曲风韵,宫徵调式交替,河南地域民间音乐风格鲜明突出。
《故乡鼓浪屿》(男声独唱)。鼓浪屿是海上花园、音乐岛、万国建筑博览,风光十分迷人,令人倾倒。2010年8月8日,我在叔庄公园、日光岩、皓月园郑成功塑像、小巷名宅游览,从清晨到傍晚细心地观赏,反复构思,捕住灵感,终于在深夜创作出《故乡鼓浪屿》。后请厦门音乐教育界同行演唱、修改定稿。歌曲吸收闽南民歌"行船歌"的音乐元素,融入时代风格特点的音乐语言,作品舒展大气、张弛有序、激情满怀,是一首抒情风格的独唱曲。在随后的厦门之旅又陆续谱写了《阳光厦门》、《美丽的厦门》、《厦门之歌》等歌曲。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和民族的希望。花朵渴望阳光雨露的沐浴和滋润。有了音乐的浇灌,心灵的田地才不会荒芜,花朵才不会枯萎。优秀的少儿歌曲可以深深烙印在千万少年儿童的脑海里。中小学生歌曲要写得新一点、深一点、童趣一点很难。退休在家,与中小学生接触少了,对校园生活生疏了,于是我决心到校园去体验生活,和中小学生交知心朋友,放下老的人"架子",寻找梦幻的童年,和孩子一起玩、唱、乐,共度快乐的时光。几个月后,我写出了反映少年儿童学习、生活题材的歌曲十首,即《你好,课间操》、《少年强》、《少年进行曲》、《两个苹果》、《快乐的风》、《我们和太阳》、《母亲,我们为你祝寿》、《党啊,慈祥的母亲》等。
牢记使命感和责任感,亲身体验,吸取艺术创作灵感,捕捉时代的音调和节奏,相信自己能写出人民需要和欢迎的歌曲。
扎根民族音乐沃土,用心歌唱
我一直在家乡土地上吸收我生命的滋养,福建南音、泉州民歌、梨园戏、高甲戏、芗剧地方戏曲音乐是我创作的源泉之一。
《情满海峡月》是福建词家张新联的佳作,歌词有以下特点:一、题材选择角度好;二、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和音乐性;三、语言比较精彩、构思新颖、独树一格,为谱曲提供一个较好的文学基础。要表现闽南人吟南曲、望宝岛、多相思、情满海峡月的意境和形象,我运用典雅、委婉、优美的南音和音阶、调式、终止式、旋法具有浓厚的福建南音韵味。词曲和谐、和美,既扎根于民族音乐的沃土,又表现当代人情感内心世界,传承中国优秀音乐文化。
《提线木偶》是一首表现家乡孩子十分喜爱提线木偶艺术的歌曲,生动刻画小猴骑车转圆圈的动态,表现孩子们天真活泼的心态。运用泉州民歌、童谣音乐元素和梨园戏有特色的衬词,避开儿歌洋腔洋调、一般化的毛病,谱写有民族风味、地方特色、表现儿童生活的作品。
《童年是首歌》,是我在探索少儿歌曲表现童真、童心、童趣和运用闽南地域风格的民歌、童谣较满意的作品。歌曲运用闽南芗剧《褒歌》(《褒歌》属闽南语山歌),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和儿童乐趣,根据歌词内涵,给以改造、变化、发展,既有民歌的地方特色,又有童真、童趣的儿歌特点,给孩子留下鲜活的印象。
定期到剧团欣赏戏曲音乐,到社区向老艺人学唱南音,到市郊听十音。音乐采风和研究南音、戏曲唱腔理论,从实践到理论,不断学习、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热爱。秀丽奇特的惠安东部、魅力无穷的晋江石狮、繁忙热闹的泉港、名闻遐迩的安溪茶园,在蜿蜒起伏的清源山、在古老庄重的开元寺、在繁花似锦的剌桐城、在火红灿烂的剌桐树下、都留下我深深的足迹。
用心歌唱家乡和人民,用心歌唱泉州、福建大地腾飞的面貌,用浓厚的闽南音乐元素创作《闹元宵》、《魅力泉州》、《美丽的惠安女》、《双塔赞》、《清源山之歌》、《剌桐花》、《奇香神韵铁观音》、《山海泉港皆情缘》、《海峡人家》等作品。
在沐浴祖国繁荣昌盛的春风、抓住机遇、主动作为,为家乡人民唱赞歌,为壮丽的祖国唱颂歌,为了美好的明天,不因年老有病,而要继续奋发努力!
2011年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