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白首壮志描春色青春浩气著词章
——评汉尚烈、李秀芳夫妇的歌词艺术特色(代序)
歌词艺术就像一盏不灭的灯,召唤着热爱光明的生灵朝她飞去,聚合狂欢,享受心灵的盛宴。不过冰心指出:"年轻的时候,会写点东西的都是诗人。是不是真正的诗人,要看到他年老的时候。"对此,笔者曾作过如下的解读:"年轻的时候发点作品说明不了多大问题,头发白了还在写才算得上作家;只有作品问世不能说明多大问题,要有精品传世才算得上作家;作品停留在刊物上也说明不了多大问题,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才算是真正的作家"(《创作,一个渐进的过程》2003年《词刊》第11期)。由此可见,词作家的价值和荣耀就是终身奉献。在当今花开花落的歌词队伍中,有人被金钱的喧哗声淹没,也有人矢志不渝,毕生奉献给歌词事业。年逾古稀的汉尚烈、李秀芳夫妇,就是一对白首壮志描春色,青春浩气著词章的跋涉者。他们的辛勤耕耘,在黄河岸畔、在祁连山下,催开一朵朵绚丽的山丹丹花。正是怀着这个美好的心愿,两位老人乐意为歌词之花拖累、牵挂、绽开,让晚年的每个日子充满诗意、歌声和芳香。
公仆情怀词家本色
为准确把握汉尚烈、李秀芳夫妇的创作脉络,笔者从老人邮来的资料中,首先阅读他们的人生经历、爱情故事和创作追求,这就有机会从人性角度零距离感受老人的心路历程。从他们从事的职业看,有着公仆的情怀;从精神追求看,又凸显出词家的本色。
汉尚烈于1932年11月出生在甘肃省榆中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0年初中毕业后参加工作。先后任小学教师、县粮食局长、县委委员、财贸部长、地区文联主席、定西地委宣传部长、甘肃人民出版社编辑、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图书情报资料室主任等职,1993年退休。李秀芳原先执教,后调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工作,1991年退休。美丽的诗和纯真的爱都是可遇而不可求。他俩为同乡、同学、同事,两小无猜,青梅竹马,1953年结为连理,如今幸福地度过了金婚岁月。
作为新中国诞生的见证人,他们经历了与共和国脉博一起律动的大事;作为国家干部,他们遭逢了社会最剧烈的动荡以及投身于时代最深刻的变革。尽管他们也遭遇过"文革"的冲击,心里曾经难以平静,但没有动摇自己的信仰与追求。是的,再艰难的日子都有难舍的时候,再贫瘠的荒原也有值得留恋的地方。他们始终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充满对党、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充满共产主义信念和事业必胜的信心。汉尚烈任职多年,廉洁奉公,素无"官"气,为人随和谦逊,行事认真负责,表现出人民公仆的炽热情怀。他所从事的"官",大多与大文化密切相关,于是公务之余勤于读书,笔耕不辍。午夜农民炕头的油灯下,有他习作的身影;黎明山村的小路上,有他吟诵诗作的声音。50年代开始在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后来专注歌词艺术,并以过来人的智慧,为后来者掌灯。为此,他的相当一部分作品,是从政与治学交叉的颇具人生意味的真实写照。在职时,他们以公仆的情怀担负着公职,同时又孜孜不倦地学习钻研,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文学水平。后来从"官"场转向文坛,实现了心灵的超越,也是生命的一种回归。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在位时不可有"官"气,年老后不应有暮气,但毕其一生定要有书卷气。我曾说过:官当再大,总有一天不当的时候;职位再高,也有下来的一天;钱财再多,未必买得心灵的富足;唯有文学艺术的创作,可以伴随我们走到生命的终点。汉尚烈、李秀芳夫妇最终寄情于歌词艺术,并以卓著的成就描画出自己瑰丽的色彩,令人钦佩,催人奋进。
壮心不已执着追求
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一个人有生、有老、也有死。生是叶绿花红的生命开始,死是瓜熟蒂落的人生终结。那么,老是什么呢?老就是告别人世前的一片夕阳红。前苏联教育家卢那察尔斯基说:"人可以老而亦壮,也可以未老先衰——关键不是岁数,而是创造力的大小"。有的人身体不太好,年龄到了生命的暮年,但他常常拥有一颗童心,思想创造力依然象年轻时那般旺盛。这样的老人不仅能沟通年轻一代的感情,使自己去掉暮气,充满朝气。更主要的是,他们"聊发少年狂",去干自己想干而年轻时来不及干的事情,从而迎来人生的第二个春天。从这个意义上说,青春不仅仅属于年轻人。所以,美国作家塞缪尔·尼尔曼说:"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人生,恢宏的想象,炽热的情感;青春,是生命的源泉在涌流。"汉尚烈、李秀芳夫妇,正是一对青春焕发,壮心不已,执着追求的老者。不难想象,他们在习词路上与年轻作者相比,要克服多出十倍、二十倍的困难。然而他们用生命,在词坛上奏出的一曲曲乐章,恰如秋菊之浓艳,如秋日之灿烂,如秋实之饱满,更如秋光之无限。
汉尚烈长期从事业余文学创作,系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1980年起倾心于歌词艺术,先后加入了甘肃省音乐文学学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担任甘肃省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退休后有了大块的时间,他们不是寄情于麻将、扑克、钓鱼等休闲活动,而是进一步调整创作心态,刻苦钻研词艺。两位老人携手相牵,栉风沐雨,一路走来,并不在意背后有没有人喝彩。1993年、1997年先后出版了歌词集《丝路情》和《花雨洒金城》。更多的词作散见于各词刊词报,先后几十次在省以上活动中获奖。体现出一种生生不息的盛开的热情。有的词作谱曲后被歌唱家反复演唱,并搬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值得一提的是,由他俩合作的《金秋的中国》和《航天组歌》,分获第四届"北极星群英杯"全国词曲创作笔会特别奖、第九届"北极星杯"全国词曲创作比赛特别奖。两位老人曾携手登上东行的列车,双双到北京出席颁奖大会和创作笔会。汉尚烈的创作成就得到专家们的评价和推崇,先后入编《中国歌词作家辞典》、《中国当代歌词史》、《中国艺术界名人辞典》和《中华世纪英才荟萃大辞典》等。不难看出,那深深浅浅的足迹,写满了成功的喜悦;滚烫发热的文字,记录了老人奋斗的艰辛。天道酬勤。他们的努力,终于在歌海里扬起了自己的浪花,在音乐的时空奏响动人的旋律。
质朴中孕育大气粗犷中蕴含秀美
汉尚烈、李秀芳夫妇的创作,呈现着勤勉与精彩。也许老人心中奔涌着太多的情感浪花,发烫的文字写满了追求与理想,寄托着信念与力量。那些词作内容丰富而题材驳杂,既有对故土人文风物的深情讴歌,又有对西部河山的热情赞美;既有对历史现实的纷繁思绪,又有对爱情、亲情、友情、师生情谊那如水年华的真挚追忆。总之,豪放处撼人心弦,柔美处沁人心扉。如果要从色彩斑斓的词章中归纳出主体风格,那就是:质朴中孕育大气,粗犷中蕴含秀美。
他们的歌词是质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出雕饰。"歌词的质朴,就是平易朴实,不矫饰不雕琢。质朴,是歌词艺术自身审美的需要,也是歌词这个体裁的基本属性。美国诗人惠特曼指出:"艺术的艺术,表达的光辉和文字的光辉,都在于质朴"(《草叶集·序言》)。歌词的质朴,主要表现在率直、自然、平淡诸方面。试以《爹妈的心》为例:
爹妈的心里儿女小/爹妈的眼里儿女娇/天热嫌衣多/天冷嫌衣少/出海怕晕船/上山怕跌跤/儿女亲儿女娇/多大的儿女也是小宝宝。
爹妈的眼里儿女娇/爹妈的心里儿女小/儿子挺可爱/女儿最乖俏/在家怕累着/出外怕路遥/儿女亲儿女小/多大的儿女还是小宝宝。
显然,作品的语言是朴实无华的,其思想感情也是自然外溢的。透过字里行间,让读者从人性的角度体察到父母对儿女的钟爱及亲情的温存可贵。是的,父母是儿女的缔造者,儿女自然是父母的心头肉。儿女再大,在父母的眼里都是小孩,且永永远远牵挂在幸福的襁褓、成长的摇篮。可怜天下父母心。然而,有的儿女长大后,却忘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不仅不孝敬老人,甚至嫌弃老人,不赡养老人,给家庭带来诸多伤害。读过这样的作品,做儿女的是否应该思考一些什么?由此可见,歌词的质朴是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这种风格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对生活的深切把握上,建立在对艺术技巧的圆熟运用上。读者通过作者提供的作品形象,获得直观而立体的艺术效果,从而受到质朴美的熏陶。因此,质朴的词作所显现的艺术魅力,是那些描写过火、人为雕琢的篇章无可比拟的。所以罗丹指出:"艺术上最大的困难和最高的境地,却要自然地、朴素地描绘和写作"(《罗丹艺术论》)。
质朴不等于视线短浅、思想平庸、方法简单,在螺壳内做道场。汉尚烈、李秀芳夫妇的歌词是质朴的,但质朴中又蕴含大气。这种大气,表现在题材选择上,篇章结构上,更体现在思想内涵的蕴藉上。如获第九届"北极星杯"全国词曲创作大赛特别奖的《航天组歌》,不仅由10个乐章组成,且每个乐章气势恢宏、一气呵成,与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这一历史性的壮举相辅相成。试以第五乐章《神舟飞船》为例:
神州飞起一条船/飞到太空去探险/载着千年的梦想/载着千年的夙愿/载着共和国的旗帜/载着共和国的名片/神舟飞船神舟飞船/你是中国的天使/你是开发太空的新伙伴。
神州飞起一条船/飞到太空去闯关/载着千古文明/载着唐宋诗篇/载着嫦娥的情意/载着吴刚的请柬/神舟飞船神舟飞船/你是祖国的特使/你是和平利用太空的英雄汉。
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与回收,是实力打造了尊严,是创举昭示了希望。这是继中国人站起来、富起来,今天又开始强起来的重要标志。尽管作品的语言是质朴的,而洋溢的情感却是大气磅礴的,这里有千年梦想,有千载夙愿,有千古文明。这种大气,犹如秦将挥师,犹如成吉思汗征战,犹如风雷激荡,犹如黄钟大吕。作品中一系列的排比句,加强了磅礴气势。这种大气,还表现出词家对时代的认真思考,对描写对象的深刻认识和独特的人生感悟。《航天组歌》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作者激情迸发的结果。
汉尚烈、李秀芳夫妇的歌词又是粗犷的,具有大西北的地域特点。歌词的粗犷,就是率直豪放,不做作不掩饰,这是质朴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如《刻在山塬上的画》:
在光秃秃的旱塬里/老祖先安下个穷苦的家/三月不见云半年不下雨/干涸的黄土地难长庄稼/你用心血蓄起了水库/用心血浇灌那麦苗鲜花/用心血滋润的心田/在千年旱塬涂上一幅绿盈盈的画。
在光秃秃的山塬里/老祖先留下个穷苦的家/四面都是山八方没有河/平展展的土地难长庄稼/你用双手开山凿石/用双手把苍龙牵出山峡/用勤劳的双手赶走了旱魔/在千年山塬刻上一幅金灿灿的画。
作品粗犷、硬朗、苍凉,不拐弯抹角。象"在光秃秃的旱塬里/老祖先安下个穷苦的家/三月不见云半年不下雨/干涸的黄土地难长庄稼。"不仅切合当地实际,更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之心。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大西北滚滚风沙扑打出来的情结;也是大西北沧桑岁月孕育的篇章。我想,谁要是未老先衰,不妨来这里走一走,准能焕发出青春的风采;谁要是得了软骨病,不妨到这里锤打锤打,定能重新挺起做人的腰杆;谁要是患有腐败症,不妨到这里作一番洗礼,必定能净洁自己的灵魂。可以想象,如此粗犷豪放的词章,仅仅呆在书斋里或者住在大宾馆,是难以写就的。
大自然赋予大西北儿女豪爽粗犷的性格,又孕育出温柔秀美的情怀。这是刚阳与阴柔、粗犷与细腻、苦涩与甘甜的巧妙搭配及组合,反映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和多姿多彩的生活。这种秀美的特色,也在汉尚烈、李秀芳夫妇的词作中尽情地传达出来。如《长长的线儿牵家乡》:
火火的脚步闯四方/长长的线儿牵家乡/牵得动弯弯小溪/牵不动高高的山岗/牵得动小院春秋/牵不动暖暖的土房/牵得动梦里摇篮/牵不动爹娘的渴望。
火火的脚步闯四方/长长的线儿牵家乡/牵得动童年往事/牵不动青春的志向/牵得动校园桃李/牵不动长大的课堂/牵得动考试的甘苦/牵不动老师的热望。
这是一首获奖作品。"长长的线儿",无疑是用思念、牵挂、怀想等思乡情韵编织成的"线儿"。这首词作如泣如诉,一唱三叹,充满对往事的眷恋,给流浪的人儿以精神上的慰藉。其风格显然与《刻在山塬上的画》不同。作品细腻、简洁、隽永、宁静,在低吟浅唱中更多的是个性化的喻示与倾诉。在这里,词家用诗的韵脚,微微垫起相思的脚跟,让人在千里之外瞭望到日思夜念的故土家园。因而在习焉不察的流水生活中产生出一种顿悟,从一个心灵抵达另一个心灵。
当研读过汉尚烈、李秀芳夫妇的创作历程和词作特色之后,我想起中国的一句古话,叫做大器晚成。今天用在这两位老人的歌词创作中未尝不可。当然,在看到他们成功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实践证明,一个好作品必须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完美统一。只有艺术性、观赏性,而没有思想性不是好作品;只有思想性,缺乏艺术性和观赏性同样不是好作品。在他们的词集中,有的作品显得比较概念化,缺乏形象性,因而造成诗情画意的不足,降低了文学品位。尽管如此,这仍属于十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关系。所以,他们呕心沥血的创作并不是海德格尔所说的那种应该"忘却的艺术",而更接近利奥塔德所称的"崇高的艺术"。
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拜读汉尚烈、李秀芳夫妇的大作,深深地为老人的敬业精神及取得的成就所打动,于是写下这篇文稿。与此同时,笔者想起两年前撰写《远远近近看乔羽》(2002年《词刊》第2期)这篇评论时,曾赠给乔羽先生两句话:"愿您不要老,但是要长寿。"借此机会,也让我赠给汉尚烈、李秀芳夫妇和天下所有的古稀老人,以表达心中最美好的祝愿!
2004年6月10日
曾祖标(作者为著名文艺评论家、词作家)
我与汉老师的忘年交
(序二)
汉尚烈老师来信了。他常给我寄歌词来。信中说,他和老伴正在筹划出版一本个人作词歌曲集,书中要收录我俩近年来合作的部分歌曲;并邀我为歌曲集作序;信中还寄来一首歌词,是他为家乡小学刚刚写的校歌歌词,约我谱曲。喜幸之余,我又诚惶诚恐。写曲还基本能胜任,作序却有些为难了。论年龄,汉老师算是我的父辈;论资历,他是享誉省内外的知名词作家、诗人;论创作,他在词界驰骋多年,成绩斐然。而我对歌词只能说是一知半解,在歌词创作这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上刚刚起步,又怎敢班门弄斧,对他的词作妄加评论?第二天,我就给汉老师通了电话。没等我把话讲完,他就明白了我的初衷:"小黄,你就写写咱俩合作的过程吧。"听得出,汉老师说得非常中肯。能得到他如此的器重和信任,是我莫大的荣幸。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只有欣然从命了。
掐指算来,我与汉老师相识已有八年的时光。
1997年2月,正值香港回归前夕,我从《甘肃日报》上看到汉老师的一首名为《盼归》的歌词,词中这样写到:常想妈妈慈祥的容颜,常想妈妈深情的双眼,看见天边飞过的雁群,就想起妈妈对儿的思念;看见海边漂来的归帆,就想起妈妈对儿的挂牵……这首词情真意切,意境深远,读后让我深为触动。我好像看到白发母亲对远方儿女的无尽挂念和殷殷期盼,又仿佛听到久违的香港同胞渴望回归祖国的强烈心声。细细品味歌词,曲调便娓娓唱了出来……曲子谱好后,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给汉老师用信寄去。不到三天我就收到了回信:"格省曲友,承蒙您为拙词谱曲,非常高兴……望常联系,并再度合作。愿我们的歌声回荡在祖国的蓝天白云间!"信写得十分工整,字里行间表露出平和、亲切、谦虚。这就是汉老师给我的最初印象。尽管我俩未曾见过一面,但一首《盼归》似乎注定迟早有相识的缘分。信中还寄来一首新作的歌词——《桃红时节》,他建议我先不必急于为这首词谱曲,再过些日子兰州安宁就要举办桃花会,最好能亲赴桃花园感受一下歌词所蕴涵的意境和韵味,再动笔创作,准能写出满意的曲子。我急切地等待着"桃红时节"的来临。
四月中旬的兰州,春寒料峭,咋暖还寒。春姑娘好像有意和人捉迷藏似的,羞羞答答,姗姗来迟。此时,每年一次的桃花会就显得格外红火、热闹。漫步在满山遍野的桃林中,到处都是一树树粉红、洁白的桃花,娇艳欲滴,妩媚诱人,如入梦境一般。我一边欣赏着桃园美景,一边琢磨着《桃红时节》的歌词,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整个旋律就像一股无法阻拦的溪流,片刻间从脑际迸发出来,令我喜出望外。又怕偶得的灵感转瞬消失,随用笔写在一页小纸上。说起来有点惭愧,这是我从事业余创作以来第一次专程去"体验生活"。若不是汉老师指点迷津,我肯定又要像往常一样,闭门造车了。
从桃花园归来,我顺路去登门拜访汉老师(他家就在安宁区)。门铃响过,出来迎接我的是一位慈祥、谦和的长者,他就是汉老师。因电话联系过多次,所以彼此都不感到陌生,就像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愉快地拉开了话题,从《盼归》到《桃红时节》,从歌坛现状到词曲创作,从工作到家庭……推心置腹,无所不谈。他对歌词创作精辟、独到的见解,对名利淡泊的心态以及那种豁达、睿智的长者风范,令我肃然起敬。在他不时给我沏茶的间隙,我无意中看见在他的书柜中端放着许多奖杯和一大摞获奖证书,这是汉老师多年来从事歌词创作的唯一回报。但在我俩长时间的交谈中,他却一字未提已经取得的显赫成绩。临别,他送了我两本书,一本是他新近出版的词集《花雨洒金城》,一本是他早年出版的诗集《丝路情》。他一直送我到汽车上,看到他站在马路边不停地向我挥手告别,我的眼眶有些湿润了……啊!我终于找到了一位音乐上的知音,一位苦苦寻觅的合作者。而最让我感到幸运的是,我结识了一位资深的词家,一位谦逊渊博的老师,一位令我从内心敬重的长辈。
1998年2月,《盼归》在甘肃省音协主办的《祁连歌声》杂志上发表。不久,《桃红时节》也发表在北京的《电脑音乐报》上,并在第二届"北极星"杯全国词曲创作比赛中获优秀奖。这是我第一次在音乐报刊上发表作品并获奖。为此,我从心底感谢汉老师对我的帮助和扶持。从那时起,我就认准了音乐创作这条很少有人选择的曲径,风雨无阻,一路走来。
在与汉老师多年的合作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的歌词朴素、精练,结构严谨,饱含韵味和真情,易于成曲。这也是他多年来潜心创作、总结、积淀的必然结果。总之,汉老师的歌词已经深深地打动了我。但愿同样能够打动你,打动他,打动更多的人。
在汉老师的歌曲集即将出版的时候,我衷心地祝愿他艺术之树常青;并祝福他身体康健,再创人生金色年华!
二OO四年五一节于兰州
黄格省(作者系甘肃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
星光恋曲
(自序)
汉尚烈与李秀芳,两个普通的名字,两个普通的退休干部,两个普通的词作者,共同书写着一个平凡而有趣的故事,共同弹奏着一支深挚的恋曲。
他,出生在甘肃省榆中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她,出生在同一个县城的个体劳动者之家。
鲜艳的五星红旗,引导他们走向了新的生活;嘹亮的歌声,将他们聚集在一起。解放后,他俩同在榆中县第一中学读书。在同一片蓝天下,唱着同一首歌,每天向同一面五星红旗行注目礼。欢乐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他俩相识相知,在各自的心头产生了朦胧的爱意。
中学毕业后,他到榆中县人民政府工作;她又到兰州农业学校读书。为了求学,榆中到兰州一百华里的路程,她用双脚一步步地去丈量,黎明在星光下离开家,直到傍晚星光下才能到达学校。她刻苦求学的精神深深感动着他。1952年春节她回家度假,他托同学好友向她求婚。她当面未置可否,只把心事藏在心底。几天后,他接到一封来信,信封写得秀丽别致,"汉尚烈"三个字的十个小点,都化作小小的五角星。小星星装点的信封里吐露着她的情意,小小的五角星闪烁着他俩的恋曲。
1953年春节,他俩在榆中县政府举行了极其简朴的婚礼。婚后他俩长期在两地学习、工作,扮演着"牛郎"、"织女"的角色,诚挚的恋情只能倾注在双方的信件中,只能倾注在各自的学习与工作上。在分离奔波的十年中,他俩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因他在外地工作,家庭重担全压在她的肩上。1962年他从兰州调到定西,两人才与老母亲和两个小女儿欢聚在了一起,支撑起了一个完整的家。
文化大革命中,他被错误批斗后送到一百多华里外的靖远县地区五·七干校去劳动改造。每当家里开饭的时候,她往往习惯性地在饭桌放上五双饭筷。两个孩子天真地说:"妈妈,您多放了一双!"她和老母亲相对无言,悄悄地擦去热泪……他在干校期间,她和老母亲时刻没有忘记对他的关怀,不时写信在精神上安慰,又不时托人捎去食品滋补他的身体。
盼星星,盼月亮,一年后,他终于恢复了工作,又回到亲人身边。除了尽心工作外,他的业余爱好是文学创作,更喜欢习作诗歌;她的业余生活,主要是抚育老人孩子,搞编织,缝补衣袜等家务活。
1985、1987年,他俩先后调到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工作,工作环境比较安定,学习、生活条件比较优越。1991年和1993年,她和他先后退休。退休之后,他俩朝夕相处,互敬互爱,重创金色年华。在她和孩子们的鼓励支持下,他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了歌词创作,先后出版了《丝路情》、《花雨洒金城》两本歌词集。不少歌词被作曲家谱曲,由歌唱家演唱,在中央和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播唱;多次被选入全国词曲优秀作品选集;多次获得各种奖励;其成就被收入国内外多部辞典;《心上的人儿》、《黄河,我心中的歌》,还被译配编入《中英文对照优秀歌曲集》,推介到国外。她为他的勤苦笔耕所感染,也分享着他的快乐。
在职工作时他俩很难到外地游览。2001年深秋季节,他俩携手到南京、上海、苏州、杭州、厦门等地旅游。祖国的名胜古迹和壮丽河山,深深地感染了他们,诗情画意在两人的心田油然而生。在厦门小女儿新居逗留期间,他俩和女儿、女婿、小孙子一起,观赏了2002年元霄节厦门、金门相约同放烟花的热烈场面,即兴创作了《烟花的诉说》、《归帆》等歌词。
金婚之际,他俩携手步入词坛,互相切磋,同在歌词园地耕耘。2003年金色的十月,他俩以古稀之年,乘上东去的列车千里迢迢到首都北京去寻梦,参加第四届"北极星群英杯"全国词曲创作笔会。笔会期间,他俩专心听讲,倾心交谈,星夜共同创作了《心与心的交流》、《金婚曲》等歌词,《金秋的中国》荣获笔会歌词创作特别奖。当他俩同登颁奖台高高举起金光闪闪的奖杯时,台上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他俩回到兰州不久,北京传来特大喜讯:祖国将第一次发射载人宇宙飞船!10月15日至16日两个星夜,他俩和大女儿、大女婿、大孙子一起围坐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兴高彩烈地收看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等为祖国第一位航天英雄壮行的动人场面,目睹了航天员杨利伟的英雄风采,观赏了航天英雄凯旋归来的热烈情景……一个个感人的镜头使他们万分兴奋,激动不已。怎样庆贺?怎样表达对祖国航天伟业的情感?他俩一致商定,试写一组航天组歌!
星月当空,他俩立即酝酿构思,动手写作。几径推敲修改,很快完成了《航天组歌》十首歌词的创作。《电脑音乐报》于同年11月10日用专版全文刊出,并在报头作了特别推介。组歌刊发后,受到了词曲界朋友们的关注。歌词获第九届"北极星杯"全国词曲创作比赛特别奖;深圳、鞍山、河南、贵州、四川、甘肃等地的作曲家热情为组歌谱曲,先后在《电脑音乐报》、《当代歌手喜爱的歌》第二辑等书报选登。
创作给他俩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在朋友和孩子们的鼓励支持下,他俩共同精心编选了这本《爱的旋律》歌曲选,作为对曲友和歌唱家的一点回报。
又是一片蓝天,又是一片星空。太空的群星眨着神奇的眼睛,一颗颗明星似乎幻化为太空红旗中的五角星。皎皎星月下,他俩携手漫步在祖国西部金城桃园的林荫大道上,满怀对祖国的恋情,满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共同思索着:该给明天奉献什么样的新歌?!
2004年6月22日
汉尚烈 李秀芳
♦♦♦♦♦后记♦♦♦♦♦
在词集《花雨洒金城》中,我们曾坦露过这样的心声:在歌词园地我们是鬓发斑白而不太称职的园丁,可我们愿意坚持学习探索,愿意坚持歌词习作,力争在歌海里亮起自己的浪花,在蓝天中响起属于自己的音符……斗转星移、日月更新,我们总算兑现了多年的一点宿愿!
选收在这本歌曲集中的曲作,来自祖国十四个省、市、三十位作曲家之手,真可谓西歌东曲,南腔北调,各显神韵,各具特色。除祖籍甘肃外,还有陕西、青海、四川、贵州、江西、江苏、广东、安徽、河南、湖北、辽宁、黑龙江、北京等地的作曲家。这些乐友大多数与作者未曾谋面,只是通过《词刊》、《歌曲》、《长安词林》、《长白山词林》、《电脑音乐报》、《桃花潭词报》、《闽台歌谣》等词曲报刊而相知相识的。
词曲报刊堪称友谊的金桥;这本歌曲集也堪称友谊的结晶。在众多作曲家的热诚扶持下,拙词才有缘插上音乐的翅膀,通过歌唱家热情演唱,有些被选入全国一些歌曲选集,并在中央和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播唱,有的歌曲还被译配推介到国外。但因篇幅所限,对有些乐友的作品,只能忍痛割爱,未能收入曲集,敬请谅解。
著名词作家、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石祥老师,在百忙中写了滚烫的文字,寄予厚望;《电脑音乐报》总编何建华先生,精心编审书稿并热情题词;著名文艺评论家、词作家曾祖标先生,盛情撰写了长篇评论文章;乐友黄格省热情为曲集作序;香港名人出版社为此书提供了周到而良好的出版条件。对此,我们一一深表诚挚的谢意!并深情感谢不断鼓励支持我们的编辑、作曲家、歌唱家和所有的朋友们!
谨以此书献给一切关爱过我们为我们所敬仰的人们;献给喜欢阅读和演唱这些歌曲的读者和歌唱家们;献给伟大祖国的伟大音乐事业!
殷切盼望继续得到大家的批评指导!
汉尚烈李秀芳
2004年重阳节于祖国西部黄河之都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