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峡(右一)正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采风
前些日子,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结束为期一周的采风之行,离开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返回北京。在此之前,关峡带领着国家交响乐团赶赴重庆,在多所大学及大剧院演出了《木兰诗篇》等一系列的优秀作品,结束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云南。奔走在各地创作采风及慰问演出,已经成为关峡工作的常态。
1983年1月,第一次踏上云南红河那片土地时,他还是中央音乐学院大二的学生。后来,关峡创作了交响组曲《彝歌》,纪念那段美轮美奂的采风记忆,纪念那片群山的巍峨、人民的热情。那次经历成为关峡人生中非常大的转折点,也许正是从那时开始,关峡的音乐创作不断往原创化、民族化的方向探索。
交响乐中国化、中国交响乐国家化,不仅是关峡上任伊始为国交制定的发展战略之一,也是一直以来关峡自身音乐创作的探索方向。从民族歌剧《悲怆的黎明》,到民族歌剧《木兰诗篇》,再到交响幻想曲《霸王别姬》以及为5•12四川大地震创作的《大地安魂曲》等,关峡的作品,总是在不断探索和发展着交响乐的中国化方式。
2004年首演的《木兰诗篇》,是关峡个人音乐的典范之作,更是中国原创歌剧的里程碑式作品,深刻地影响着后续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理念。从北朝民歌《木兰辞》,到豫剧《花木兰》,巾帼英雄代父出征的传奇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不息。生长于河南开封的关峡,对这一段故事更是十分熟悉。他将此脍炙人口的题材进行了创新的演绎,用交响乐的形式,谱写出了一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争与和平,烘托出了古老史诗般的境界。《木兰诗篇》开拓了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关峡将民间戏曲元素融入歌剧的气势恢宏当中,将儿女亲情的眷恋融入战场的万马奔腾当中,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为基础,塑造中华民族正义的英雄形象,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中国旋律;又结合西方艺术形式,并以其"呼唤和平"的主题,表达出了世界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情感,引起了国内外所有观众的共鸣。
去年9月5日,《木兰诗篇》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启动十周年纪念巡演。在此后的三个月当中,《木兰诗篇》跨越7省9个城市演出10场,平均上座率高达98%,累积观赏人数17000余人。
"没有观众的支持,你的作品就无法获得共鸣。要采取一切办法,缩短和观众的距离,利用交响乐的优势,走入观众内心。"关峡曾这样对媒体说。为了能够写出深入观众内心的作品,写出真正的"中国声音",关峡一直坚持不断走进基层采风,将民间生活作为自己艺术创作最大的来源。
此次云南采风之行,关峡和其他几位艺术家一起走遍了村村寨寨。为了近距离了解当地的人文风貌,关峡每到一个地方,都和当地人一起唱歌,一起跳舞。"这些年来,不停采风,走过很多地方,群山成为天然的大剧场,声音都是带着回音从四面八方传过来,格外美,非常震撼。采风能够开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想象力。"关峡感慨地说:"传统的民间音乐是一块瑰宝,我们要把这些丰富的民间资源收集起来并加以提炼和转化,让它变成国际通用的音乐语言,向世界讲述带有地域特征、民族特色的中国故事。"
近日,关峡计划与国交其他几位艺术家一起,创作一台音乐会,把彝族、哈尼族的音乐通过国家交响乐团的平台展示出来。"从民间音乐,到交响乐舞台,这是一种艺术的升华。这种提升需要作曲家深刻地去体验、体会,将自己的感受变成音符,创作出的音乐既要有筋骨,还得有温度。"关峡说。
关峡曾于2010年9月创作了第一钢琴协奏曲《奠基者》,最早是为影视作品《奠基者》专门创作的一个主题音乐,后来逐渐发展完善成为一部独立的音乐作品。这是他为所有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奠基者而作的一曲颂歌,跌宕起伏的旋律之中,融入了他们心中的理想,肩上的使命,以及不懈拼搏、执着奋斗的勇气和信念。而在交响乐的中国化之路上,关峡也正和那些奠基者一样,坚定前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