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世界华人音乐家协会官方网站!


中国大陆区组委会电话:010-87875363    15801349607(工作时间:09:00-17:30)

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专题 > 魅力星辰 > 正文

刘明源作品的编创和对作曲理论的学习

刘明源先生是我国弓弦艺术领域公认的大师级人物。现对他作品的编创和对作曲理论的学习予以论述。


一、 作品的编创

刘明源先生除了从事演奏,还创编了许多民族器乐作品,他的创作称得上是丰富多彩。他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刘明源编创作品的动力,首先是来自于生活中的经验和感受。他曾长期深入农村、工厂、部队,也到过草原。由于他有着较厚的生活积淀,善于汲取、借鉴民族音乐甚至是外国民族音乐,再加上又有多年的演奏经验,因此,他的创作总是得心应手。

刘明源编创的曲目,其中大都深受人们喜爱,流传甚广。如:

合奏曲《喜洋洋》、《幸福年》等;

舞曲《月夜听琴》,该曲曾在香港舞蹈节获金奖;

板胡曲《大起板》、《秦腔牌子曲》、《喜车红马送粮忙》、《节日》、《花儿的故乡》、《月牙五更》,以及根据罗马尼亚民间乐曲《云雀》、日本民歌《樱花》改编的板胡曲;

二胡曲《河南小曲》、《影调》、《眉户联奏》、《农奴的新生》等;

中胡曲《草原上》、《牧民归来》等;加工整理的广东音乐《平湖秋月》、《双声恨》、《倒垂帘》、《雨打芭蕉》、《孔雀开屏》、《连环扣》、《小桃红》、《饿马摇铃》等;

他还曾经把一些优秀的电影音乐改变为民族器乐曲,使之从银幕后提升到舞台前,在音乐会中保留下来。在他的创作中,他还曾改编了很多民族轻音乐,甚至还有钢鼓乐曲、儿童广播体操乐曲等。

1、中胡独奏曲《草原上》的编创

关于中胡独奏曲《草原上》的编创,何彬先生在采访中对笔者介绍其来源时说:"我们54年出国到了蒙古,在那儿演出。蒙古国家歌舞团也为我们演出,招待我们。其中有一个女高音,唱法上不是传统的女高音,属于民间唱法,她唱了一个《蓝色辽阔的天空》。当时蒙古的总理泽登巴尔在下面听,听完感动的流泪了。我们听了以后,虽然没流泪,但是觉得非常感人,那个曲子的曲调非常动听,那女生唱的确实是动人的。演出完之后,我们两个团彼此都很熟悉了,都是搞民乐的,而且我们民乐的水平很高,什么王范地呀,夏仁根哪,刘明源呀,这些人都不错的,都在我们这个弦乐队里。大家接触的时候,我就提出要求,说那首曲子你们哪位能不能用马头琴拉一拉?他们就用马头琴拉了这首曲子,因为拉的很慢,他拉一遍我们就用简谱把它记下来了,就用中胡去模仿那个马头琴的拉法、指法,还有那个味道。刘明源非常喜欢这首曲子,就把它改编出来了,取名叫《草原上》,开头的旋律,刘明源把它改动了,前面删掉了几小节,后面基本上一样。《草原上》就是这么写起来的。"

这首乐曲绘声绘色、深刻细致的描绘了广袤的草原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一片深情。演奏技法中揉弦、滑音、嗖音、颤音、弹音及弓法的运用,即是用了马头琴、四胡的拉法,以其浑厚、宽广、内在含蓄的风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内蒙草原的民族风情和牧民的新生活,有强烈的生活气息。这首乐曲的创作和演奏,突破了中胡的传统拉法,把它的表现性能和演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使这一只能做伴奏用的中音乐器,第一次以独奏乐器出现在舞台上,获得了新生。

2、二胡曲《河南小曲》等的编创

二胡曲《河南小曲》,是刘明源在河南演出和采风期间创作的。这是一首根据河南大调曲子《剪剪花》创作的曲子。乐曲主要吸收了河南坠胡的韵味及河南地区胡琴技法的特点,运用了甩弓、揉弦滑颤、坠胡 腔滑揉等手法。乐曲的风格开朗、豪放、流畅,具有河南地区弓弦乐器的拉法及地方音乐特色。

此外,刘明源创编的二胡曲《影调》、《郿鄠》、《农奴的新生》等,也吸收了"皮影戏"、"郿鄠"剧、西藏民歌的演奏演唱特点,成为带有浓厚的地方风格的曲子。

3、板胡曲的编创

刘明源改编的板胡独奏曲,其中最经典的是《红军哥哥》、《山东小曲》、《秦腔牌子曲》这三首。这些曲子虽然不是刘明源创作出来,但是这些曲子的流传,却主要由于刘明源的改编和演奏。刘明源的儿子曾说:"《红军哥哥》、《山东小曲》、《秦腔牌子曲》这三首属于很经典的板胡曲子,这三个曲子里没有一个是我爸写的,可这三个曲子都是我爸拉出来的,比如说《秦腔牌子曲》,最初怎么拉都推广不了,张长城、原野的《山东小曲》,《红军哥哥》,都是有原来一个版本的,拉了一段时间,也都拉不开,后来原野和我爸关系不错,拿着谱子找到我爸,跟他说'这是我写的曲子,拉了很长时间了,你看看怎么样'。他看了以后,把慢板的一些段落改了,比如说应该在后面的,他放到前面去了,稍微把它颠倒了一下,自己再创作了一下。后来这个曲子就流传开了,一直流传到至今都是我爸演奏的,它有它独特的一方面,而且原野、张长城非常认可这一版的《山东小曲》。包括前年的冬奥会上,中国的女子花样滑冰拿银牌的那个选手用的音乐,我一听是《山东小曲》,就是我爸拉的。这些曲子我爸是按照他自己的理解,以及根据技术手法去改动、去演奏。这曲子的推广,至今也是拉他的东西,这也是一种二度创作。改编了曲子,加入了自己的味道,比原来更好听了。而且现在出的板胡曲子里,都有原作的版本,后面是他的,也是尊重原作,但是现在原作的版本大家都不拉了。"

刘明源对于同一首乐曲的改编,总是反复琢磨、推敲,以求达到更好的音乐表现形式。他的学生苏敏曾说,"《秦腔牌子曲》的版本改了有四、五次,乐曲中间有一段华彩,他一直在尝试改这段华彩,他想怎么能够创新。原来那个很简单就完了,他后来改成的这句,加了很多音,在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了,而且在旋律上又给人感觉很小巧,跟前面不一样,不俗套。他有很多这方面改的东西,但是他每次都要告诉你改的目地是什么。比如《马车在田野上奔驰》,改了三次,最后你听着就是好听。他就告诉你,这马车在田野上奔驰,奔驰要有一个很粗旷的感觉出来,不能太线条化了,太平淡了,所以有些地方就得改,他经常这样琢磨曲子。比如他写了一个《喜车红马送粮忙》,完了他就琢磨那个农夫的车在泥泞上走的感觉,他就说用压弦,其实很简单的一个压弦,但是就感觉那个轱辘陷进泥里又出来了,一下一下的,进去又出来,然后又走在平地上了的感觉,他有很多想象在里面。这首曲子是河南风格的,是去河南采风时写的。当时文化部组织采风团,组织音乐界比较有名的演奏家、作曲家一块儿出去采风。回来写的这个曲子。"

刘明源还专门为自己的学生苏敏写过一首板胡曲。苏敏提起这事时,一脸的兴奋:"刘老师原来还写过一个曲子,叫《我的枣红马》。有一天他给我打电话,跟我说'我写了一首曲子,给你写的,你过来看看',是内蒙风格的,挺好听的,板胡就没人拉内蒙的,后来中央台有一次做《正大综艺》,我还拉了一段,他们就挑上了那段,觉得那段好,蒙古风格极不好拉,但是挺有意思的,现在看来那曲子挺简单的,当时就没人拉。"

刘明源还有用罗马尼亚民间乐曲《云雀》、日本民歌《樱花》改编的板胡曲,作了大胆的的尝试。《云雀》是罗马尼亚流行的歌曲,刘明源说他吸收了西洋音乐演奏的精华,改为用民族乐器伴奏、中音板胡独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刘明源还指导他的大儿子刘志创作过一首双千斤板胡曲,叫《赶巴扎》。这首作品很有特点,是根据新疆塔吉克族和维吾尔族的新疆少数民族音乐题材创作改编的。席强说:"这个乐曲是很有特色、很有鲜明风格的一首民族器乐作品。现在很多人用二胡拉小提琴的《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其实这首乐曲比《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还要早。"

4、器乐合奏曲的编创

刘明源还编创了许多器乐合奏曲,其中不少是广东音乐。如脍炙人口的《喜洋洋》、《幸福年》等。《喜洋洋》一曲,是刘明源在1958年根据山西民歌《碾糕面》和《卖膏药》创作的民乐合奏曲。这首乐曲表现的是欢乐喜庆的场面,该曲曾经风靡全国并传至港澳台及海外,久演不衰,曾经成为我国民族轻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幸福年》最初是刘明源创编的一首合奏曲,后又改编为板胡独奏曲。


二、创作理念与对作曲理论的学习

1、"写出让人听得懂又喜欢的东西"

http://www.erhuart.cn

刘明源对于自己的改编创作是有要求的,这就是他说的,"写出让人听得懂又喜欢的东西"。刘明源的所有创作,都来自于民族音乐的土壤。我们从他的编创的作品中,可以领会到他曾经到过祖国各地,以及他与众多民间演奏家的交谈和切磋技艺,借鉴、吸收民族音乐的素材进行编创。刘明源说:"我们创作一首乐曲也好,演奏一首乐曲也好,不就是让老百姓听吗?那就得让他们听得懂,愿意听!"他还说:"写出让人听得懂又喜欢的东西,可真不容易啊!作曲家需要积累,需要向我们丰富的民间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学习,只有学习好了,才能在音乐的汪洋大海中尽情的游弋!"刘明源就是这样一位贴近老百姓生活的音乐家,这是因为他本人就是从老百姓的生活中走出来的。

2、注重优美动听的旋律和快乐向上的情感

在对刘明源先生的学生席强的采访中,席强特别谈到:"刘先生的演奏、包括刘先生的创作,是非常注重旋律性的。刘先生说过一句话,说'中国的民族器乐如果离开了美好的旋律,优美的旋律,这样的乐曲是不可能被老百姓接受的。'就是说要扎根于群众。我认为刘先生成功的最大的法宝,就是他的音乐能跟百姓相通,能跟群众产生共鸣,我认为这可以说是刘先生在几十年的创作、演奏上最成功的原因。我们现在有些音乐,群众听不懂,演奏家也理解不了,演奏出来我都不知道这个作品的旋律是什么,这样的音乐能够成功吗?"

刘明源先生的学生宋飞曾经对我说,"刘老师的音乐实际上就是那么朴实亲切,是那种可以为最普通的民众服务的。他从立意上到音乐的语言上,都是非常的朴实亲切,就可以达到让身边每一个人对话的一种语言状态"。宋飞觉得,"刘老师的创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回归了一种朴实和亲切简单的音乐语言,能够去跟最普通的人共鸣沟通。他编创的《喜洋洋》,只是很简单的旋律,却把人的那种内心、非常普通的情感,表达的那么准确,平平常常就存在于那里,不用什么太多高深的技巧,这种创作,把人的情感表达的那么充分,那么准确,那么自然。刘先生这样一种创作的立意和追求的结果,可以让众多的普通人能够对生活充满了乐趣和信心。我们社会很需要像刘先生这样的作品"。

刘明源的作品大都旋律清新、风格鲜明、精致小巧,具有雅俗共赏之效。但是,刘明源的音乐中,更多的是一种欢快喜庆、使人充满希望的情感。在这方面,刘先生的胡琴曲,其情感的表现,更多的是快乐向上的,而不是悲愁伤感的。这同其他的胡琴曲的编创及演奏中崇尚悲情、把胡琴"悲惨化"的特点,是很不相同的。

3、赞同借鉴新的创作和演奏技法

刘明源在继承传统民族音乐同时,还通过对外国民族音乐作品的演奏,来丰富本国乐器的表现力。例如,他改编过一些外国的音乐作品,如日本的《樱花》,罗马尼亚的《云雀》,还有拉美和非洲的一些乐曲。这类作品也经常成为他的演出曲目。

另外,刘明源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产生的、运用新的创作技法写作的民族器乐作品,也是非常肯定的。例如,席强就曾谈到,刘明源对于刘文金先生创作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曾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突破了过去根据民间乐曲编创的局限,既有现代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同时又不失传统音乐的内容,其中吸收了古琴和琵琶的音乐元素,创作手法丰富多彩,曲体形式采用西方的协奏曲结构,题材博大宏伟。刘明源先生认为这首乐曲代表着中国民族器乐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里可以看出刘明源在创作理念上,是不断要求创新的。

4、对作曲理论的学习

刘明源先生谦虚好学,广学博取,幼年就从父亲那里学习了许多民间音乐曲牌,后又从福广会馆学了许多广东音乐并没忽视自学音乐专业理论知识,每到一地,都千方百计,虚心向当地民间艺人求教,广泛的掌握了各地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同时,对音乐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提炼,使其在演奏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并且创作改编了大量的民乐作品。

多年来他自学了作曲,和声,配器等有关专业理论,大大提高了他的理论及创作水平。

刘明源的儿子刘湘说:"作曲等于是在天津去舞厅那时就锻炼出来了,每天晚上跑场,不是一个舞厅,比如7点到8点在这块儿,8点半到9点半又在那块儿,一晚上跑好几个场,又有民族又有爵士,不是一种风格的,像这些洋乐,钢琴之类的东西,接触的多了,对作曲多多少少都是有用的,因为一开始没谱子他也弹不出来,但时间长了他自己就形成了它那种规律,在这以后他又自己琢磨了点作曲,后来到了电影乐团,那时团里也是为了再教育他们一下,就请来了俄罗斯的作曲家给他们进修。"

刘明源的这些经历培养了他很好的直觉和乐感,他与其他作曲家不同的是他写谱子相当大一部分是靠自己的直觉和多年的阅历积累,他写总谱与别人的方式不同。因为直觉好,他习惯先编分谱,板胡、二胡、中胡、扬琴、琵琶、大阮、笛子,每个声部各写几个小节,然后对起来以后整体还很好听,何彬说:"我第一次见别人这样写总谱,他都能对得起来,心里有数的,虽然不是按规据写谱子,但是效果很好。一般人这样写是经不起推敲的,但是他凭感觉,却可以效果很好。"

注:本文原题为《刘明源在弓弦艺术领域的成长、演奏风格与教学经验》。此为节选。

MORE >

协会介绍

世界华人音乐家协会

世界华人音乐家协会是通过香港政府注册的由全球华人中的歌唱家、作曲家、词作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社会活动家、群众文化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的世界性学术团体。协会的宗旨是弘扬中华音乐文化,促进国际艺术交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