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世界华人音乐家协会官方网站!


中国大陆区组委会电话:010-87875363    15801349607(工作时间:09:00-17:30)

当前位置:首页 > 活动专题 > 魅力星辰 > 正文

王洛宾歌曲美学初探

古希腊先哲柏拉图说过一句名言“美是难的”。王洛宾就是一位知难而进的执著追求者。他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他矢志不移地走着自己选择的路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像一个历经艰险的深山探宝者,他终于苦尽甘来,发现了美,抓住了美的真谛。



王洛宾在自选作品集《纯情的梦》自序中说:“二个最简单的道理往往要花费一个人毕生的气力去寻觅和证实,到头来,你会发现,原来它就在我们身边。”他还说;“音乐是宗教,爱情是信仰,无论你处在何时何地,只要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算拥有了自由。”他是一个不幸的人,却写了一辈子情歌,我们还没有发现 他哪首歌 是写失恋的痛苦、惆怅、彷徨的,这让人感到似乎不可思议。但如果了解了王洛宾苦难的人生道路以及他的音乐美学思想,我们的疑惑是不难解开的,那就是:王洛宾是一个能够忍受一切、抛弃一切、有着宽广胸怀的乐观主义者。



他深知:“幸福中有美,幸福本身即是美;苦难中也有美,并且美得更真实。在坎坷的一生中,我一直要求自己,把不愉快的事情全部忘掉,才能让新的快乐进来。”



王洛宾是一个“土洋结合”的作曲家。说他“土”,是因为他的大半生都一直在西北边陲度过,青藏高原、塞外戈壁、草原牧场、哈萨克毡房、维吾尔族的绿洲果园……处处留下了他生活的足迹和情真意切的歌声。说他“洋”,是因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毕业于高等学府 (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受过良好的音乐专业教育口在中外艺术家飞音乐家名录中,我们发现"土洋结合"者不乏其人。有的是先“洋”后“土”,有的是先“土”后“洋”,王洛宾属于前者。



假如把王洛宾说成是一位民间音乐家也没有什么不当之处。因为他一生就生活在人民之中,与最基层的民众相依为命、休戚相关。正因如此,他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生活、思想及情感的表达方式,他们的喜怒哀乐就是王洛宾的喜怒哀乐,他为他们创作、歌唱。在与人民大众的共同生活中,他不断汲取营养,丰富、充实了自己,积蓄着创作的灵感。在这充满人间真情、散发着生活泥土芳香的伊甸园中耕耘收获,一首首风格新颖、优美欢乐的歌曲就从这里诞生。那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在那遥远的地方》人见人爱,不分国界民族。真实的感情,优美的音调,如诗如画的情景,让人听不够、唱不够。半个世纪已经过去,这首“古老”的情歌却越来越年轻,像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花吐露着芳香,滋润着人们的心田。那句“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的歌词,不也是哈萨克族传统的叼羊赛马游艺活动中“姑娘追”的真实写照吗 ?不同民族可以有不同的审美习惯飞审美情趣,也可以有相同的审美习惯飞审美情趣,其根源在于情感的真实性。《在那遥远的地方》生动具体的描绘固然与哈萨克族的“姑娘追”巧合,但它的意义却不仅是形式的巧合,最根本的还是以鞭代言——鞭成为传神、表情之道具,成为爱情的信物,含蓄中给人以无限想像的空间和丰富的审美愉悦。多么深厚的情,多么炽热的爱, 都任你放飞想像的双翅。



王洛宾生活在老百姓之中,他自己也是一个普通百姓,他像维吾尔族民间艺人和哈萨克族民间游吟诗人那样来往于民众之中,深刻体会民众的思想感情,学习民间音乐,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艺术修养。这些感情经验的积累为他的音乐创作起到了奠基的重要作用。他的作品中,没有重大历史事件、重大社会变革和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的描写,大部分是对普通老百姓中的人和事、情和理的体现,是对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命运、情感与生活的讴歌。他是把自己的位置认真地摆在人民大众之中,为他们创作,为他们唱出心声。同时,也接受着人民对他的作品的鉴赏和评判。



现实主义的文艺观和乐观主义的人生观陪伴王洛宾一生,使他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无论是身陷囹圄的日子,还是饮誉海内外之时,他都坚守着自己的人生信念:“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80年代以来,各种音乐形式不断出现,电声乐器、电子音乐风靡一时,王洛宾仍然保持着自己的风范,仍然是充满生活气息和独特新疆地域特色的民歌风味的短小歌谣体,反映的仍然是现实生活中可亲可敬的普通人的生活(如送奶员、炊事员、工人、农民等)。西方的奏鸣曲式流传了600多年,至今仍具生命力,为新的内容服务。以其优秀的音乐 形式册作的 佳作也不断问世。系统学习过欧洲音乐史的王洛宾深谙其道。然而,他却胸有成竹,依然以自己的审美习惯进行创作,产生了一批新的题材内容的作品。



王洛宾的歌亲切 、生动、优美、流畅,有很强的可唱性、可听性。同时又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好记忆,便于传唱。歌中不乏风趣、幽默、诙谐、夸张的特色,常用比兴的手法塑造形象,以小见大,寓意深长,如同中国画的白描,寥寥数笔就把一个形象树立了起来。一首短小的民歌,经他的神来之笔的拔动,面目一新,熠熠生辉。深刻的寓意、委婉的情趣、丰富的想像 、多情的曲调,使人爱不释手。有时你真搞不清哪些是他创作,哪些是他改编。他是改编中有创造,创造中有改编。他 60年代创作的一些歌曲如《黑里其汗》、《亚克西》、《萨拉姆毛主席》等,听起来仿佛就是一首维吾尔族民歌,然而,你又找不出它的原型。正印证了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不似之似最似"的主张。这是艺术创作上达到了"神似"境界的一种体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从“洋”变“土”的过程,是一个“钻进来”又“打出去”的质的艺术升华过程,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其中,既有世界观的转变,又有美学思想的转化。王洛宾的艺术才华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转化中展现出来的。



王洛宾不仅能作曲也能填词,又学过声乐,所以,这些有利因素都被他利用起来,天马行空,自由驰聘,不受歌词的约束,也不生搬硬套作曲理论,一切从内容和情感出发,自由自在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思。



王洛宾很会抓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他的不少作品有着明显的动感,他让描写的人物在典型环境中动起来,让他们自己出来说话、表演。听王洛宾的歌,往往能使欣赏者同时仿佛看到了画,好像是歌曲中的主人翁自己在抒情、在说话、在表演。作曲家的审美态度却隐蔽在背后,这常有视听转换、互相补充的作用,从而使形象逼真、感染力更强。本来音乐不擅于造型,而王洛宾却把造型艺术的特点巧妙地运用到抒情艺术(音乐)中来,使欣赏者一饱耳福又一饱眼福,双重的审美享受使人们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共鸣呢?短小的民歌、民谣式的作品,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呢?这正是作曲家深谙歌曲创作的规律,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的结果。它让表演者和欣赏者之间心心相印,把二者通常情况下都存在着的心理距离大大缩小,让他们的情感沟通,使交流更加直接。特别使欣赏者参与再创造的主动性大大增加。换句话说,就是让欣赏真正成为主动创造性的欣赏,而不是冷静、旁观式的被动的欣赏,是表演者与欣赏者一同参与歌曲的再创作,从而把创作飞表演 、欣赏三者结合成一个整体,最终共同完成了美的创造。

MORE >

协会介绍

世界华人音乐家协会

世界华人音乐家协会是通过香港政府注册的由全球华人中的歌唱家、作曲家、词作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社会活动家、群众文化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的世界性学术团体。协会的宗旨是弘扬中华音乐文化,促进国际艺术交流......【更多】